社会主义之路:为何陈独秀与李大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毕竟17世纪中叶开始,西方那些国家靠资产阶级革命变了天,又靠工业革命把生产力提上去,还到处殖民攒了不少钱,先一步实现了现代化。
毕竟17世纪中叶开始,西方那些国家靠资产阶级革命变了天,又靠工业革命把生产力提上去,还到处殖民攒了不少钱,先一步实现了现代化。
1953年2月20日夜里九点过后,长江江面漆黑如墨,海军“长江”舰在安庆江心码头缓缓靠岸。轮机声刚停,一艘小艇便划向岸边,船上军人脚步匆匆,他们带着一句简短指令:“地委书记傅大章马上上舰。”谁在等他,无人说明。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人民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种命运,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太平天国的起义、洋务运动的自强、戊戌变法的革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这些努力都曾点燃希望,但最终没有真正救中国。
蔡元培看得很准,周树人天生就是个忧国忧民的人。张勋复辟失败之后,他的心情好了许多,因为蔡元培一再说要找他,就来到了北大。
1953年2月,长江雾浓,军舰“洛阳号”贴着水纹缓缓向安庆靠近。甲板上,主席披着斗篷站定,江风扑面,却挡不住他顺流逆思的心绪。安庆,这座山水相交的小城,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北大红楼里那个犟得像头牛的文学院长——陈独秀。
今天是公元2025年9月21日,国际七三学社全体学者相聚华盛顿,共同庆祝国际和平日,这是国际学界的大事和喜事。我谨代表世界和平丝带组织暨世界和平与统一阵线党,向2025世界和平大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参加大会的全体来宾表示最真诚的祝福,祝贺大会硕果累累、造福全
这座外表平凡的小院,成为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总部。几位志同道合、为民族未来摇旗呐喊的先行者,在小院中商议创办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报纸——《每周评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陈独秀进行深入报道,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1919年,《
《夜雨狂歌答沈二》是陈独秀于1915年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既可视作新文化运动前夕的思想宣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该诗通过密集的典故运用和狂暴的艺术想象,将个人情感、时代批判与革命理想熔铸为一,展现出强烈的思想张力与美学创新。以下从思想性与艺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思想界的先锋力量,成为主要撰稿人。他们以敏锐的思想和笔锋,唤醒了无数追求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有志青年。
春风得意楼是上海许多名人经常光顾的一家有名的老茶楼。汪孟邹抱着一堆杂志来到大堂,陈独秀已然等候多时了。因为身上没钱,他只能干坐着。汪孟邹见了连忙道歉,请他原谅。
上个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以及后来的傅斯年,李济,李四光等人都是留学西方社会的民族精英人物他们与现在提及的所谓“殖民思想”应该有一定联系,如果按照一般的认知他们应该是接受第一批殖民思想的人。但是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在百年前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封建专制、伦理道德和迷信愚昧,传播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唤醒青年。如今新思想的提出也是思想解放进程的延续,都以打破旧有观念束缚、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
9月15日,《新青年》创刊11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北京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为箭杆胡同9号)。这里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也曾是陈独秀的住所。我们驻足回望那段风雨如磐的时光,不仅是为了缅怀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为了探寻那跨越时空的青春密码,聆听历史与现
1911 年 10 月,辛亥革命爆发,当时 18 岁的教员正在湘乡驻省中学堂读书,他听了革命党人的演讲后,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随后,教员以 “毛润之” 的名字编入程潜领导的革命军,在驻长沙的起义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
我所以写这封信,盖因2025年9月15日恰逢《新青年》杂志创刊110周年。作为一个曾经的青年,一个共青团干部,一个写作四十年的作者,我有许多话要对编辑部诸位先生,特别是想向陈独秀先生倾诉。我本姓陈,与陈独秀先生500年前是不是一家,不得而知,但从个人感情上,我
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提出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是。
1953年,安庆一家窑厂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吃力地搬运砖坯。他双手布满老茧,额头沁出汗珠,与周围工友并无二致。没有人想到,这个沉默劳作的男人,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的儿子,两位著名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的亲弟弟——陈松年。
最近买回来一本书,应该不能称其为书,只有薄薄的四十多页,不到两万字。但是属于稀有品,国内没出版,通过网络从香港出版社购回,全部是繁体字,竖版编排,读了两遍,也只花了不到半天的时间。
清晨,班级群、朋友圈里的声声祝福,或许会将你拉回那段青葱时光——粉笔屑飘散的午后,黑板上未擦尽的习题,同桌的窃窃私语,还有那个站在讲台上,仿佛胸怀整个世界的身影。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人物,恐怕很少有人像周作人那样的是非混杂,毁誉参半。新文化运动时,他和其兄鲁迅,都是大潮中的中坚人物。后来,他们兄弟失和,成为陌路。日军占领北平后,他竟然出任伪职,沦为文化汉奸。然而,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又尽其所能地保护李大钊的儿女,并将他们送